礼学一派,得从战国时期开始讲起了。
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,魏国快速崛起为战国七雄之一。那么魏国凭什么呢?凭的就是儒家礼学一派。
礼学一派很有意思。孔子的学生子夏就是礼学一派的代表人物。子夏认为,想要让人做到‘克己复礼’那就需要用利益去引导,用法律去规训。
举个例子,孩子写作业这件事上,按照礼学一派的想法就是。给孩子规定好什么时候写作业,写多久,正确率多少算是优秀。然后为此给出奖惩。写的好了,给奖励,写的不好给惩罚。
而以仁为主的流派则觉得应该告诉孩子学习的意义是什么,为什么要学习,让孩子主动去把作业完成,写好。
孔子其实就是仁派的,之后的孟子,以及大汉如今的儒家读书人都是这个思路。而且孔子还说子夏的这种想法,属于小人之儒。
其实从礼学一派的想法就能看出来,这些人的想法跟法家很接近。事实上也正是如此,法家的一些巨佬都是礼学一派的儒家弟子。
说回魏国崛起这个事儿。
魏国崛起这件事上,有一个人起了很关键的作用,那就是李悝。李悝是子夏的学生,是魏国人。
公元前 406 年,魏文侯灭中山国后,经翟璜举荐,李悝出任中山相,辅佐太子魏击治理中山。后来被魏文侯任命为魏国宰相,主持魏国变法。
李悝,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变法第一人。也是在李悝变法之下,魏国才快速崛起。
后来的商鞅从魏国去秦国的时候,带走的最为重要的就是李悝的着作。
《法经》
也是在这个基础上,商鞅在秦国主持了变法。
刘平其实现在做的事儿也差不多,也因此才会让诸葛玄觉得,刘平是少见的礼学一派的儒家读书人。
其实刘平自己都不知道,他目前还在研究如何用儒家思想包装自己的想法呢。已经到了他现在这个年龄,这个地位,已经在思考写一本包含自己学术思想、理论思想、政治主张的书籍了。
跟《德安新书》那种浅尝辄止不一样,眼下要写的那本,是想要成为后世经典的。
不过眼下都不重要。
诸葛亮离开之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