力量来维护自身的统治,再加上时不时便爆发的地方性反叛活动和中央朝堂内部的政治动乱,都使得刘秀无法彻底的消除地方豪强的隐患。
到了汉灵帝时期,想要制衡地方,却引爆了更大的问题,就是汉灵帝给与了州牧刺史重权,而加剧了地方割据。现在,曹操,袁绍,还有斐潜,都可以说是州牧刺史制度之下的获益者,因此当曹操击败了袁绍之后,虽然说意识到这个制度其中有很大的问题,但是利斧难修自身,很难改正了。
强中央,弱地方,就像是人是靠大脑来指挥躯体,而不是靠下半身去思考。单独的个人可以情绪化,但是整个国家必须理性有序。如此整个国家才能统一,不至于陷入分裂,这也是曹操在深思之后得出的结论。可是曹操一直都不敢动,或者说尝试了,然后被打了回来。
豫州是曹操的基本盘,不能轻举妄动,所以即便是曹操内心深处对于荀彧有了一些不满,表面上依旧是宠爱有加。
冀州的这一帮子又不好搞,曹操搞了一次差点便是砸到了自己脚背上。
曹操想了很久,最终从斐潜的策略当中琢磨明白了,他太急了。斐潜都没有一上来就去搞什么主要的山西大户,关中最大豪强,而是从边边角角的地方先进行敲打,左边咣当一下,右边敲打一番……
于是乎,曹操恍然大悟,将目光盯上了泰山贼。
泰山贼的分量,似乎刚刚好。
谷 之前荀彧在许县遇到危险的时候,召调了臧霸等人,结果臧霸等人没有及时赶到,从一方面来说,是泰山贼军这些家伙不尊号令,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,也证明了荀彧和泰山贼,或者说豫州这一帮子人和臧霸之间,并没有很深的利益关系。
同样的,在冀州这方面,和泰山贼之间也没有多少交情。
这就意味着,曹操要收拾泰山贼的时候,只要曹操能拿得下,不管是豫州和冀州的人,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。当然,如果说曹操要对付泰山贼的时候影响到了冀州和豫州的利益,比如多次的征调粮草,抽调民夫等等,这些人自然也还是会跳出来的。
另外,曹操个人认为,他不容许有异姓将领统领重兵……
这会让曹操寝食难安,辗转难眠。
这一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