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差别。
也不知道关二爷那一把胡子,若是在行房之时,是会添不少麻烦,还是会多了不少情趣?起开,压到某胡子了?
斐潜苦中作乐,微微笑笑,然后将注意力重新回到战局上来。
现在的策略很明显,就两条。
一条是趁着刘备立足未稳,挥军猛攻,趁着刘备还不能完全整合川蜀成都之地的资源,施加压力,击溃刘备等人的联军。
另外一条路,就是维持原本的策略,只不过将计划之中的刘璋换成了刘备而已,然后等待川蜀内部自我分裂完成,刘备穷兵黩武之后遭遇反噬之时,便可不用多少气力直接取了川蜀。
第一条路或许更快,第二条路明显是时间较长。
第一条路弊端在于逼迫刘备等人,在外力的条件下,说不定反而促进了刘备等人的融合,就像是之前斐潜的举动给刘备助攻了一样,搞不好还帮刘备去芜存菁精简了队伍……
第二条路的坏处是时间拖得太长,如果刘备自己控制调整好,反倒是给了刘备喘息和立足的空间,等想要再攻打,也就更添难度了,而且战事延长对于刘备是一种压力,对于斐潜自身又何尝不是……
怎么办?
怎么选?
是左还是右?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征西将军斐潜略微有些犹豫不决,而对于刘备来说,则是一点犹豫的余地都没有。
这也很好理解,俗话不是说么,光脚的不怕穿鞋的。
斐潜不仅要考虑川蜀,还必须全盘通虑,而对于刘备来说,只要顾得眼前当下就好了,至于其他方面,都是次要的。
人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,很多人都会形成一种廉价的历史优越感,然后对着历史人物品头论足,大有历史上这些某某某简直都是弱鸡,都是一群白痴,然后带着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快感指点江山。
这样的事情,这样的行为,在中二的时候最经常出现,就连后世开国太祖爷也避免不了,说“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;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”。
从实际的情况来看,刘璋向荆州求援,找到刘备帮忙,对于当事人来说,已经是最优选择了。
毕竟刘备的名声也不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