协和曹操之间,就自然有一些别样的东西在滋长起来。
说关系不好,相互仇视,也谈不上,但是要说多么融洽,自然也没有。
这一次的曹纯征讨乌桓得胜,其实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。老实说从骠骑派遣了赵云成立了北域都护府之后,虽然山东此处基本上都不承认这个都护府,但是实际上心中都清楚,曹纯在北方是比不过赵云的。
有些败仗,吃的暗亏,在朝堂上都不敢提及。
也正是因为如此,曹纯在北漠取得了战果,似乎在此事显得分外重要。
连带着刘协也是欢喜,以至于将自己对于曹氏的计较都放了下来,只是作为一个大汉皇帝在对边疆将领的赞许。
自从荀彧转回许县之后,刘协便是要求尚书台临近崇德殿来办公。
当然,理由十分的正当。
刘协表示,身为大汉天子,岂能不知天下之事?
而且刘协表示,他也不会随意插手尚书台之事,尚书台一切照旧,只不过是换个地方,到了宫殿之外而已。
并且刘协说若有不明之事,也可以方便随时询问……
有没有道理?
能不能拒绝?
似乎,没什么道理来拒绝。
所以荀彧等人就在皇宫之外,搭了一个草台班子。
反正要紧事都不走尚书台……
刘晔跟着荀彧进入了宫殿之外偏殿的厢房之中,然后便是有小吏挑了箱笼来,又将箱笼开启,将其中的行文分发到了尚书台书佐文吏的案头之上。
在此处尚书台,除了荀彧和刘晔之外,还有四名书佐,所有的行文都先到四名书佐之处过一遍,然后再送到荀彧和刘晔这里来。
书佐的工作,其实有些类似于阅读理解,先将上报的行文通篇审读之后,然后标注其要点,同时修正一些错误,如果出现重大错误,便是打回去重新上报。这样看起来,书佐的工作似乎有些无关紧要,毕竟随便那个读书人都懂得阅读理解,更有些像只是上下之间的冗员,其实则不然。
下位者要讲述事情过程,还要表自己的功勋,同时还需要申请资源,报效费用等等,所以行文必然要极尽详录,担心万一不小心遗漏了什么,比如说少报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