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坏人太友好,对好人太苛刻。
当然孔老夫子本意并非如此。最初的意思只是规劝人们向好,为了让更多的『坏人』归于良善,才会表示只要『浪子回头金不换』,但是只是『金不换』而已,又没说就『没罪』,但是被一些人歪曲和利用了。
所以一方面是斐潜执政的时间不算是太长,还没有真正某个官吏被评了『恶谥』,另外一方面是很多贪腐的官吏同样也很狡猾,他们会耍一些手段,就像是年初会默不作声的将钱财贪腐挪为他用,到了年末才花两个小钱派几个农夫修一下水利还喊得满城皆知。
上任先干坏事,然后快到任期结束的时候再做好事,然后百姓感激莫名,觉得自己感化了坏人成就了好人,为了让自己更感动一些,便是对这个官吏好一顿夸赞,因为只有这个官吏好,才能证明他们的这些年的付出是有成效的,是令人愉悦的……
公开的地方志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。
比如写着修水利,修了一年,两年,三年,然后离任了都没修好,那算什么?
如果不年年公布,只是大略记载,那么最后恐怕官吏履历上就会表示他注重水利,修缮有功了,但是实际上呢?
而且荀攸所建议的地方志,刚好是斐潜很看重的一个点,或许也有可能会让华夏混沌且轮回的官僚架构,重新有一些新的活力,注入一些新的生机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