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因时而变,因地而变。若以名法,便为死法。』庞统说道,『此乃法制之要也。山东之法,实为庄园之法。地方豪强聚地为利,以抗衡朝堂。光武以地方豪强而立国二百年矣,今山东豪强之胜,莫过于曹氏……故而司马之言,庄合屯散之语,乃颠倒乾坤,混淆黑白也……』
历史总是螺旋式的上升,从西汉到东汉,实际上是有了一次大规模的历史发展的倒退。
春秋时期,周王朝实际上就类似于中世纪的大封建领主,是大庄园模式,对于民众的剥削和压制,阶级的固化和统御是非常重的,血统论和知识垄断是春秋时期的主流,而到了战国时期,许多人不满意阶级的固化,开始抗争和推翻腐朽的血统老贵族,也才有了最彻底的打破阶级固化的商鞅变法。
二十爵位,不论出身,不看血统,任何一个秦人都有可能获取爵位,提升阶级,这就使得所有的秦人顿时爆发出了超出寻常的热情。但是商鞅变法就是一定全部都是好的?
并不是。
所有的律法,都是阶段性的利好。
如果有什么律法在几十年都没有进行过修正,那么一定就是哪里出现了问题。
因为社会整体是会发展,会变化的,原本商鞅的利好,爆发出了秦国无比的生产力,积极主动性,但是在秦国后期就出现了各种问题,而秦始皇没有察觉到这一点,而秦二世又是昏庸无能,于是秦国就死了,死在了这个被养得越来越大的欲望上。
『春秋之时,天下为一庄,尽归于姬氏。』庞统缓缓的说道,『然战国一分为七。秦一统,统御之道与周时所不同也,同文同轨同律,此为尚上之御,而民乃分治也,天下分九州。光武而后,一十三州……世子可知,如今川蜀之地,南中建宁一分为三……此为何也?上当御统,民当治分是也!』
东汉是历史上生产力发展倒退的时期,因为在这个时期,东汉的大地主阶级复辟了。地方上的宗族,教门等形成了庞大的体系结构,只是追求个体的利益,和中央集团的整体利益相互违背,产生出绝大的认知偏差。甚至有人有地方开始觉得自己对于国家贡献巨大,所以理所当然应该是国家老大,其余的其他地方的人都是乡巴佬下三滥一样。
至少当下冀州豫州的人就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