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去打壶关,自己的小命还能保几天?
代表死战的旗帜,竖立而起。
卞秉挥手让护卫前去督战。
『有进无退!攻下城来,三日不封刀!若是攻不下,就死在城下罢!』
……
……
『治理地方,绝非轻易之事。』
酒泉城下,斐潜对着薛平等一干随军小吏说道,『但凡读过孔孟之言,便是能说一二惠民之策,如轻徭薄赋,开垦荒田,兴修水利,再比如什么清正廉洁,宽严相济,又比如什么休养生息,藏富于民等等……』
斐潜目光扫视而过,清亮且有力度,『如此之言,皆如纸上谈兵。』
卢毓带着一帮人,留在了西域,而薛平则是跟着斐潜到了河西。
西域和河西,本来就不应该分得那么清楚,应该视为一个整体来看。现在西域的小吏是从汉地去的,河西的小吏也去过西域,无形之间两方面就有了一些联系,也相互之间会有一些了解,不像是之前那种各自连自家门前雪都扫不干净的模样。
河西走廊,是汉地的延伸。
这里有沙漠,也有绿洲,有肥沃的土地,同样也有荒凉几乎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。河西之地都管理不好,不能拧成一条绳,那么还怎么去管好西域,教化西域?
因此,河西走廊的整体政治环境,从现在开始,就必须完全转变。
不能再自我定位为幽怨的,被抛弃的边境,而是应该成为西域的后援,商业物资中转的枢纽。这就要求薛平等人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的变化,新的环境,并且发挥出力量来改变河西走廊的面貌。
斐潜在后世,没少听说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,但是实际上呢?这句话其实是戏子所言,也就是被编排出来的话语,只能算是当时被贬低成为第九等人的儒生自我吹嘘,自我安慰,结果到了明清时期倒是变成不少儒家子弟的座右铭了。
想要治理好一个地方,只是知晓论语就可以了?
或者是知道一些大方向,理论化的东西就可以做得好?
亦或是觉得自己只要做一个好人,道德上无愧,就可以了?
『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』斐潜缓缓说道,『而「福」字何解?』